琼海文明造就新貌,13镇区形成各自鲜明
感谢您
特色小镇 一镇一风情
文明造就新貌,13镇区形成各自鲜明特色
中原镇藤萝雨树,映衬出南洋风采美丽画卷。
博鳌风情小镇农家乐。
“每一个小镇都有特色,每一个小镇都是传奇,琼海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在山东游客周婧垚眼里,琼海就像个大花园。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大背景,琼海坚持“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原则,把琼海全域平方公里,按照5A级景区的标准来建设,让琼海13个镇区都开始了各自的品质提升,让文明成为特色的面貌,成为小镇的新风,更成为了琼海特色文明的示范点。
如今,13个镇区已然形成“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情、一镇一产业”的全域格局。潭门镇、博鳌镇和中原镇获评“全面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博鳌镇、万泉镇荣获“全国美丽宜居示范小镇”……琼海奏响了独特的城创乐章。
风情美
小镇眼前是南洋
与其旁征博引,不如自凿金玉。作为重要侨乡的琼海,有着先天的南洋风情,这也被不少小镇所吸收,成为自身的美丽风景。
行走在中原镇的街里乡内,随处可见从南洋引种的藤萝雨树长在道路两旁。树旁是充满南洋格调的骑楼建筑,精致的雕花立柱,怀旧的街灯,都为这个南洋风情小镇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据介绍,这个拥有3万本地人口的小镇,在外华侨有6万,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乡亲回乡时带回南洋的人文、建筑、美食等民俗文化,在这里形成了特殊的南洋华侨文化氛围。镇上还流传这样一句话:“何必漂洋过海,眼前即是南洋。”
在琼海打造特色小镇规划汇总中,中原镇的定位为南洋风情小镇。
如何打造这份风情?以创文为契机,中原镇政府组织人员对中原东街、西街进行立面改造,引导中原镇从传统的小商贸业向特色旅游转型,从内而外,让中原镇披上了新衣。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长坡镇,绯红、米白等清新自然的颜色点缀镇墟,街道焕然一新。
长坡镇东面临海,南接龙湾、潭门港口,西与琼海塔洋镇交界,西北与定安黄竹镇接壤,东北毗邻文昌重兴、会文两镇,18公里海岸线,尽有椰风海韵;商贸往来,自得风气之先。“椰韵小镇、时尚长坡”由此而来。
特色足
渔家文化醉游人
在创文的浪潮间,琼海将渔家的文化,深深卷入其中。
在潭门镇一家渔家乐的庭院外墙上,老板陈廷雄刷上了渔家祖训、渔家顺口溜、渔家称呼等充分体现潭门风情小镇民俗文化的话语。在渔家乐内景的布置上,他将海洋风情和田园牧歌式环境等元素有机融合,让游客在一派田园风光中,品尝潭门鲜美海鲜。
在这座历经千年的小镇上,视线所及之处,都是富有渔家风味的物件:船舵、铁锚、贝壳、救生圈,除此以外,老旧的小木帆船、船篷铁链,都散发着浓郁的南海渔家风情。
实际上,潭门的变化,只是琼海特色小镇建设上的一个缩影。经过近几年对博鳌、潭门、中原等特色小镇功能化、产业化、旅游化的升级改造,已让小镇成为琼海特色城镇化的支点和平台。
放眼未来,琼海正在持续挖掘乡镇的优势产业,并计划搭上互联网快车,全方面打造农产品、乡村旅游等品牌。依托13个镇区的先天资源,城镇一体化的道路上,琼海有着五彩斑斓的颜色。
产业壮
小镇居民享红利
除了从事农业种植,山区小镇的居民还能找到什么发家致富的方法?要是几年之前,陈高政一定会摇头说:“不知道”。可是如今,陈高政清楚地点了点头。
“真没想到,我们吃了几十年的翻缸酸菜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这位会山镇苗绣园村的村民坐在电脑前,看着店铺里不断更新的订单数量,心里乐开了花。而大学生张宗灿在加脑村的淘宝店,通过销售山兰酒、五月茶等特色产品,每月营业额已达到了8万余元。
会山镇作为海南最大的苗族聚居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浓郁的苗族风情和万泉河漂流的资源优势。然而,经过特色改造之前,这里是环境脏乱差、收入低的地区。
借助琼海市“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发展战略,会山镇被列为“苗族风情小镇”。镇政府按照“苗族特色村寨”的发展思路,对村子进行整体打造,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除了发展苗寨文化的会文镇外,打造互联网工业小镇的大路镇、注册多个品牌商标的塔洋镇、给万泉鲤鱼印上标志标识的万泉镇,一系列琼海小镇特色产业都办得有声有色,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十足的红利。
今年,琼海市计划投入10亿元用于8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有产业的小镇,有更多致富手段的居民,他们与小镇的未来,更加值得期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onghaishizx.com/qhxs/5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