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李氏的来源

传家风

扬正气,请   自唐至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有李氏先人先后移民海南。因此,海南李氏的来源是多源的。由大陆迁移来海南的李氏迁琼始祖究竟有多少个?目前尚未准确统计,但已知的有四十八个左右。最早的是唐代的李德裕,其他都是宋代及其以后迁琼,大部分来源于福建省,而且基本上都是陇西郡李氏后裔,估计占八九成,其中又以李元祥(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当时被封为闽越江王,其子孙多居住福建、江浙一带。)派系占多数。   海南李氏人口分布在全省18个市县、数百个村庄。许多市县都有一些居住高度集中,甚至纯李姓的村落,如乐东黎族自治县的多港峒李氏村、澄迈县的罗驿村、万宁市的琉川村、文昌市迈号镇的李村、三亚市的毕兰村(西园村)、海口市龙泉镇东占社区的13个村、老城镇的新李村、陵水县的岭仔村、昌江县昌城镇的浪炳村等。这些村庄,读书风气都较浓,读书人较多,为海南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海南李氏在各行各业和祖国各地乃至海外,涌现出不少精英人物,如琼籍朝官出使国外第一人李珊、清代进士李琦、民主革命时期的著名人物有中共琼崖早期革命家李爱春和李汉,当代有新时期好战士、抗洪英雄李向群等。   据不完全统计,海南李姓总人口约四十六万,占海南总人口的6%左右,排第四位(我省姓氏居前三名依次为王姓九十多万,陈姓约七十万,符姓五十多万)。   李氏渡琼始祖:李德裕   李德裕(787~850),字文饶,唐宪宗、德宗朝宰相李吉甫之子,唐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是海口五公祠中奉祀的五公之一。   李德裕幼有大志,刻苦攻读,却不喜科试。为人卓荦有大节,并精通《汉书》和《左氏春秋》等典籍。自唐穆宗朝起,历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兵部尚书等职,朝中书诏,多出其手。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升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武宗朝(841~847)再任宰相,力弭藩镇之祸,决策制胜,威权独重。时朝廷的“牛李党争”,以李德裕为代表的“李党”在武宗皇帝支持下,处于上风,而以牛僧孺为代表的“牛党”处于劣势。会昌六年(846年)三月,武宗驾崩。2天后宣宗皇帝登基,“牛党”得势。是年四月初三,李德裕被贬为荆南节度使。五月“牛党”骨干白敏中入朝为相。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又被贬为潮州司马;次年九月再降为崖州(今海南琼山)司户。大中三年(849年)正月,李德裕带着妻子和二个儿子及弟弟李德禧,经长途跋涉抵达崖州。在凄凉处境中,仍坚持读书作文,著《穷愁志》数十篇。是年十二月十日卒于贬所,终年63岁。   李德裕后裔相传迁移至海南岛南部的黎族聚居地。据《崖州志》卷13《黎防志?芽村峒》条载,乐东“多港峒,李德裕弟德禧从抱班(即今抱板)移居于此,今村有李阁老祠”。今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乡南只爱村原称多港村,有2000多人口,大多为李姓人家,他们世世代代均口口相传是李德裕后裔,已同化于黎族。村中原有“李阁老祠”,俗称李宰相祠。清代崖州才子吉大文五律诗《多港黎村李宰相祠》记之:“万里投荒客,今生入鬼门。朝端无党羽,海外有儿孙。冠带唐家宝,丞尝李氏村。孤寒空下泪,南极望归魂。”   李氏迁琼先祖   自唐代李德裕渡琼后,从宋代起又有李氏先祖陆续迁琼,有据可考的达三十多人:   李文简,原籍山东定县(今青州市益都县),约北宋建隆四年(963年)渡琼,初居琼之东部,漫游文昌,庠生。子孙后迁居儋州长坡罗训村(现属东成镇田表村)。   李三畏,字圣轩,陇西郡系李元祥(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后裔。福建泉州李伯休长子李容(榕)之子,赠奉政大夫,北宋至道间(995~997)游宦来琼,籍居万安之琉川村(今属万宁市),其后裔播迁万宁、澄迈、定安、文昌,以至全琼各邑。   李有德,唐天文学家李淳风后裔,宋将军李处耘之子,应舅弟吴建选(进士,琼州太守)邀约来琼掌教,置田产居于琼山。其第八代孙李治自琼山下田村迁移到临高县武屯村,后又移兰栋村。延三十八代,4个自然村。   李荣,陇西郡系李元祥(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后裔。宋迪功郎,由福建省莆田而宦琼,寿终故里,次子李通家于琼山,为初祖。   李森,宋朝进士,原籍福建省福州府莆田县坎头村,受命入琼任琼山县丞。兄弟三人同入琼,李森排行第二,弟落籍会同(今琼海),兄落籍万州(今万宁),李森祠建琼海博鳌镇仓贡村。   宋代迁琼的李氏先祖还有李贤桂(祠堂在琼海长坡镇东塘新村)、李奇之(南宋进士,籍居文昌)、李侃(南宋宁宗庆元三年自福建莆田来琼,定居琼山)、李贤(原籍福建福州府古田县野牛村,南宋理宗宝祐六年赐进士,景定四年任琼州府澄迈县令,籍居红丹岭村,祠堂建在嘉积镇台湾路仙鹤村)、李太素(宋末由福建泉州府晋江县迁琼,隶籍琼山)、李材卿(原籍福建莆田,宋末赐进士出身,受封文林郎,正七品,度宗咸淳间以承信承将领司任澄迈县令,住贵平乡)、李日新(南宋绍定五年进士,咸淳间奉宰文昌,因居于此,祠建琼海长坡镇龙虎村)、李甘山(宋进士,原籍福建省福州府,受任南宁军知军,报籍儋州邑青兰村)、李泰(宋末过琼,据琼山甲子谱,落藉琼山,四子分居琼山、澄迈、定安、文昌)。   元代迁琼的有李仁(元末抵琼避难于澄迈)、李思萱(元初携从弟李成第南迁渡琼,居文昌,为李氏入文始祖)、李日圣(居琼山)、李贤(自莆田白塘迁琼,居琼山大林,后继移于东河,再移上东岸)、李至宁(元至正五年由广州分府转任琼州知府,至今已三十二代。祠堂在琼海潭门镇高洁坡村)、李良(元朝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部选入琼州文昌县正堂,祠堂在琼海大路复礼村)、李广发(原籍福建福州府古田县啖桃村,元朝至正末迁移琼,曾任定安县镇守官,祠建琼海中原大克)、李密(元末渡琼,授任儋州军判、崖州军判,卒于崖州府署)。   明代渡琼的有李宁(明代奉旨入琼防守琼郡,居海口府城丁字街头)、李朝林(生四子,衍派9代,一村33户165人)、李真官(居临高县道灵村)、李魁(明代进士,官拜明廉,特授安徽泾县东南巡按,明崇祯末入琼)、李奇明(明末乡岁进士,受任广东东莞县儒学,游宦于琼,清初迁居于文城内)、李凤(明洪武五年由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岸头村渡琼居万宁东门街,后又迁东山村。至今已21世约五百余年)。   此外,还有部分年代待考的迁琼始祖,如李天贞(由福建福州府抚城县甘蔗村迁移来琼,居昌江县耐村,发展至今历十四代,总人口一万人)、李义勇(谱载“官至都原”,三子分居于临高、澄迈、儋州,后裔有儋州爱图村支祖,繁衍39代)、李文炯(岁贡出身,由粤渡琼,任琼州府琼山县知县,兼琼州参军。报籍琼山张吴村,繁衍26代)、李景贤(三百多年前自福建福州府莆田县残荷村迁移来琼,初居海口东营北祚)。   琼籍朝官出使国外第一人:李珊   李珊,字延珍,号古愚。明代琼山县官隆图(今属海口市谭文镇至甲子镇一带)人。父李立,兄弟3人,为长子。自幼聪明好学。景泰四年(1453)乡试中举,成化二年(1466)会试登罗伦榜进士,授行人司行人(职掌传旨、颁诏、册封等事项)。成化八年(1472),受明宪宗委派,赐从一品官服,奉旨出使占城(今属越南),历尽艰辛,于成化十年(1474)冬还朝复命,为历史上琼籍朝官出使南洋第一人。   李珊回国后,受宪宗皇帝赐敕嘉奖,选南京福建道监察御史,尽忠职守,以能干见称。巡察畿城,铁面无私,除恶扬善,权贵惶遽,吏治澄清,百姓呼为“李阎罗”。当时的诗人书家张弼赞之曰:“阎罗声望重南都,千里清风酷暑无。到处苍生迎马拜,于今不说老龙图。”“鹤城重见李阎罗,鬼哭山摇百姓歌。此去好须调玉烛,几多阴阱望阳和。”后调任广西提刑按察使司佥事。行前,南京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王恕(介庵)赋诗送行:“大火西流七月天,清风送我佥宪船。一生慷慨心无愧,几载勤劳节更坚。肃政还当除积弊,安民莫若问遗贤。知君久负匡时志,事业终须照简编。”奉敕赴桂提督军务,整顿柳州、庆远等府兵备,肃政除弊,威施南疆,深得壮、瑶各族民众嘉许。   李珊正当得志之时,毅然退休归田,诗酒自怡,吟咏皆得泉石之趣。曾自嘲道:“懒说畏途重御辔,沉思宦海尚惊涛。浮生了却邯郸枕,风月蓬山满背鳌。”诗文以流利敏畅闻名一时,著有《古愚集》。琼山府城小北门内有为他立的登第坊、进士坊、绣衣坊、昼锦坊。墓葬琼山府城薛村(省国兴中学旁)。   (摘自海南经济报)   宋朝名臣李纲和李光   海口五公祠中奉祀的另两位李氏历史名人是李纲和李光,都是宋朝名臣。   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唐太宗李世民后裔,祖籍福建邵武,后迁江苏无锡,南宋宰相。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力主抗金,强烈要求高宗严惩投降变节者,举荐宗泽等抗金派任重要职务。因反对京都南迁避敌而遭高宗、秦桧等投降派打击,被贬万安军(今海南省万宁县),后赦还,著有《梁溪集》。今为海口市五公祠奉祀的五公之一。   李光(1078~1159),字泰发。越州上虞(今属浙江)人。南宋参知政事(副宰相)。北宋崇宁五年(1106)进士。因指斥秦桧“怀奸误国”,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被贬为绍兴(今浙江绍兴)知府。绍兴十四年(1144)又移琼州(治所在今琼山县府城镇)安置,共居住了6年。因被诬与胡铨赋诗唱和讽议朝政,于绍兴二十年(1150)三月再移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安置。居琼十余年,虽身处逆境,仍论文考史,著有《儒学记》等书。年逾八十仍精力不衰,海南亭台楼阁多有其题咏。秦桧死后得复官职。今为海口市五公祠奉祀的五公之一。   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   李向群(1978.9?觸1998.8),新时期英雄战士。1978年出生在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1996年12月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师塔山守备英雄团3营9连1班当战士,上等兵军衔。在部队中艰苦奋斗,认真学习,刻苦磨炼,助人为乐,勇于奉献,被评为优秀士兵,荣立三等功。   1998年8月4日随部队赴湖北荆州地区参加抗洪抢险。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9次参加重大抢险活动,1998年8月在抗洪抢险前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向群带病坚持抗洪,因劳累过度而昏倒在大堤上,经抢救无效,于8月22日逝世,以身报国,年仅20岁。英雄战士李向群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置生死于不顾,以其20年的短暂生命和22个月的短暂军龄,谱写了壮丽的人生赞歌,用自己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事迹,塑造了一个新时期的英雄战士的高大形象。   1999年4月1日,中央军委授予李向群新时期英雄战士的荣誉称号。江泽民主席亲笔题词“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李向群式的英雄战士”、号召全军广大官兵向他学习。4月2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追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所在的集团军为他追记一等功,广州军区授予他“抗洪勇士”称号。2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在全国全军掀起宣传学向群英雄事迹的热潮。他曾就读过的琼山市东山圩小学,被海南省政府命名为“向群小学”。   为纪念李向群而建立的李向群广场座落在海口市东山镇西南的南渡江畔,占地面积12亩,占地总面积达八千多平方米,硬化面积1999平方米,该广场由烈士纪念塑像、烈士墓、烈士纪念馆等部分组成。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中科UM-D
杭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onghaishizx.com/qhxs/35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