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旅游黎苗风采quot粉车
会山镇所在地原名叫“粉车”,旧时因有人在当地用水车加工薯粉、米粉而得名,年公社化时因该地区山多,“粉车公社”才改名会山公社。几十年后的今天,“粉车”这个名称已经渐渐被人遗忘。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粉车”,仅几间房子,供销社、食品站、车站、粮所等分散在公路两旁,很像现在农村的小卖部。站在现在的桥头位置,可以看见清澈的万泉河从上面加脑方向蜿蜒而下,顺流漂下的木排在水中随波起伏,逆流而上的小船后面带着划开的长长的八字波痕,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上游一百来米处是码头,我们看到船工们吆喝着、呼唤着将一辆满载物资的“嘎斯仔”(苏式两吨半卡车)用浮船送过河去,因此那码头也叫“粉车码头”。
会山大桥建起來后将粉车和对面的茂林连起来了,大大方便了对岸的三洲、溪仔、加略、加葵、黎五等地的群众,“浮船”也就永远退休了。为了纪念那段历史,现在镇里在码头原址建了一个景点,用花岗岩做成的“粉车码头”景点像一个大舞台,“粉车码头”四个红色大字作为舞台的背景,让人置身于此似乎回到几十年前粉车渡口的喧闹之中。
改革开放后的“粉车”发生了大变化,原来仅有几间房子的居民点,现在变成了几百米长的街道,大街边上镇政府大楼、医院、以及各种便民服务的机构、商店、饭店等等一并俱全,两边各种风格的楼房粉刷一新,最醒目的是镇幼儿园,楼房高大的墙面上,画满了各种反映幼儿生活的艳丽色彩,让我们刚进入粉车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大街上抬眼可见的商铺牌匾都是凸显黎苗文化的统一风格,具有黎苗民族特色的路灯张挂着写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灯笼及横幅。街道两旁房屋的墙面上都涂有凸显黎苗文化、色彩斑斓、灵动鲜明、展示黎苗族人民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风情的壁画。整个镇墟充满了浓郁的黎苗本土特色。
“粉车”边上有一个文化产业园,也叫“苗绣园村”,是原来两户苗胞居住的地方,年市里镇里将此处作为危房户安置点,年规划为苗绣文化园,现在成了15户苗族同胞的新家。从路口的“苗绣园村”指示牌走进几十米,只见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尖顶房子,白墙黛瓦,远远看去好像是个旅游景点。入村路口的大墙上画的是一对身着苗族服饰的青年摆出欢迎的姿态,墙上三个大字“寿祝咪”,是苗语“欢迎你”的意思。
走近一看,房子样式、大小,规格统一,每家每户的屋子内外干净整洁,平整的道路两边和房子的四周都栽上了各色花草。村中还有一个百草园,栽种了百花菜、凤凰菜、雷公笋、红兰草、百香果等,长势茂盛,碧绿青翠。村子的外墙上画满苗族织布、绣花、染布等彩绘图画,有选线、放线、编织,有做染料、取蓝靛、染布,有取发、线绣、发绣,有蜡点工具、点尊、成品展览等二十余幅。进了村子,不但感觉到浓郁的苗绣文化,还感受到了苗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年轻的村长忙着给我们递水,身着苗族盛装的妹子给我们介绍苗绣的具体细节,还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介绍村边种植的幸运树、爱情草的故事。
苗绣园村的边上有一个民族特色的茅草盖顶的长廊,所有的装饰都富有苗族特色,仅靠长廊的是一个大型停车场,有上百个车位,几十盏民族图腾的路灯特别显目。苗绣园村的前面低洼处是一个大型舞台,观众席可容纳数千人,是“三月三”等重大节日开展文艺活动的地方。每逢在此举行庆典活动,舞台上苗族儿女载歌载舞、观众席上座无虚席,台上台下互动,整个活动场所成了欢乐的海洋。
(来源:原刊《琼海旅游》杂志第三期图陈道冠文陈道冠马振钊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精彩导读
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乡愁·琼海行(5)——最传奇的民族
来会山旅游赶集日感受苗族特色文化
马来西亚新山海南会馆代表团到会山镇参观考察
椹潵瑗夸簹姒磋幉灏忕畝浠?鎽囩獫閽撻搏楸兼妧宸bsp閽撻搏楸间笉浼犱箣鎶转载请注明:http://www.qionghaishizx.com/qhxs/1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