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琼海中原镇看“土豪”民居的前世今生
漫步在街道与乡里,藤萝雨树伫立在两旁,茂林清爽了整个夏季的午后时光。斑驳的树影,点缀其后充满南洋格调的骑楼建筑。桃红、橘黄、天蓝、翠绿等靓丽色彩装饰着骑楼,在落日的余晖中显得更加风情万种。
图文:羚羊、阿海南以及missyou编辑:小琴台、马红迪
本期图文出自走读海南网刊第8期《到琼海中原镇看“土豪”民居的前世今生》
南洋风和中国风的完美糅合在中原镇东面的仙寨村有一个荷花池,边上有一座两层高的阁楼式建筑,这里就是王业珍故居的头门。大院头门的西式阁楼,其下却别具匠心设有一道玲珑剔透的中式屏风,这道屏风除了起到遮挡视线、保护内院私密的作用,还可以在贵客临门时,当成中门一样打开以示隆重。
院内的房屋布局主要由三排三间正屋、一排一贯到底的横屋及院落天井所组成,大院的主体建筑是一列三堂纵进布局的砖木瓦房,按照民间的习惯分别称为前堂、中堂、后堂。前堂一般是接待客人和宴请朋友的礼仪场所,因此主人在这里花费了不少的功夫,不但建起了精美的拱券造型,还非常罕见地用上了大块的白色瓷砖装饰墙面,力争将高贵雅致的气质展现给前来拜访的客人。中堂与前后大屋相通,光线通透,不论是向上看还是往下回首,目光都能一览无遗贯穿全局。后堂是大院最主要的部分,这里不仅是祭祀祖宗神灵的场所,也是长辈或主人居住的地方,在神龛下,房屋主人的画像高挂其中,祭祀用的八仙桌及太师椅等让这里有了一份神圣的感受。
据了解,王业珍故居建于年,是早年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富商王业珍寄钱回乡所建。19世纪初,王业珍漂洋过海,经过一番艰苦拼搏,在马来西亚开设“锦和信局”。其发财建祖屋后在该地影响很大,王家大院也成为当地村民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
虽然豪华的祖屋花费了王业珍大量的钱财,但他本人却从未回来居住过,只有他的后人回来住过两次。一次是海南解放前夕,王业珍的大儿子回乡成亲,住了短短几天。此后一隔就是50余年,直至本世纪初才有王家几位后人回乡省亲祭祖,在这古宅大院短暂停留。王家如今在海外事业有成,子孙兴旺,分居世界各地的王家后人已超过百人,而这间老祖屋,仍在寂寞中守望着。
王宅虽走过80多年沧桑岁月,墙体已随着时光的流淌印上了斑驳苔迹,这老宅大院,长期来托交给王氏宗亲王礼致大伯看管,但在王礼致这位有心人的照顾下,在大院里种花养草,把整个大院收拾得既整齐又清洁增添了老宅的别样风彩。
隐藏在乡村的豪门府邸在中原镇山仙村委会杏园村有一座三进两层中西合璧的豪宅,是19年琼海华侨三大巨商(三大巨商是指新加坡的黄实甫、王绍经、印度尼西亚的蔡家森)之一黄实甫和其兄弟所建。
我站在黄实甫故居的正门,抬头细看,整个建筑呈长方形,骑楼式的造型带有浓郁明显的南洋印记,那些不知名的植物恣意萦绕在高大的廊柱之上,紧密的格局、落魄的景象让整个建筑看起来很像一座荒废的城堡。
整个宅院分为四进,有三个天井间隔其中,楼层上下格式布局大体相同,四进正屋大门相通连成一体,每间正屋与大厅之间并不筑实墙,而是用格木栅造门框和窗棂给予区隔,那些布满了苔藓的格木窗台和已经残缺的木式神龛,都雕刻着花样繁多的精美图案,细节中依稀可见主人的豪华手笔。二楼的正屋和所有横屋也是全部相通,正屋和正屋之间,用水泥铸灌成的地板把整个二楼全部连成一体,不管由哪个位置踏足二楼,都可串通所有门户。整个黄氏大宅,共有8间房间,扇窗户,堪称一座隐藏在乡村的豪门府邸。
我们有幸见到了黄氏宗族的退休教师黄明琴老人,给我们详细讲诉了黄实甫故居的历史,他手上拿着一叠8页手写资料给我们看,工整秀气的字迹,一笔一划地记录着那段尘封的往事。
据记载,大院主人黄实甫在上世纪初期在新加坡开办了“阜安”商号,随后又分别在海口、嘉积、中原开设了“侨安”、“汇安”、“捷安”等商业机构,经营范围包括汇兑、船票代理、日用品贸易及煤油销售等。其中,“阜安”特制的雨伞曾一度畅销中国及东南亚各国,成为一大品牌,为黄实甫一家奠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随后,黄实甫还在新加坡购置土地,建起了生产“东方”汽水的现代化工厂,又投下巨资开办垦殖园,经营橡胶及油棕。商业版图不断扩大,让黄实甫成为了东南亚耀眼的商界巨子。19年,家业丰隆的黄实甫开始联合其他三位兄弟在家乡杏园村营建这座占地近千平方米的宅院。由于当时海南物资缺乏,为了建造这座中西合璧的大屋,黄实甫兄弟几人用轮船将建屋所需的水泥、钢筋以及坤甸木从南洋一带运回。
据黄明琴老人介绍,当年这栋大屋在方圆十里内都算是首屈一指的气派建筑。在抗战时期,盘旋在琼岛上空的日军飞机注意到了这栋规模宏大的建筑,以为是政府机关的所在,于是瞄准这栋民宅,投下了数枚航空炸弹,虽没有命中大宅,但黄实甫的弟弟黄甲山不幸罹难。经此一劫的黄氏大屋并没有就此否极泰来,日本侵略者又在进村扫荡的时候,顺手牵羊地将屋内的名贵家私洗劫一空。这栋屡遭劫难的华侨豪宅,也在历史变迁中成为了见证日本侵略者暴行的遗物。
这座大宅见证了黄氏家族的兴衰荣辱历史,我们从它的每一片剥落的墙体,每一段破落的屋梁,每一片砖,每一扇窗口,都能读出华侨兄弟的奋斗故事和赤子之心。
曾以蒌叶为生的富甲商人除了中原,这股下南洋的风潮也刮到了嘉积镇。在嘉积镇有两处有着浓郁南洋风情文化的华侨故居,同样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带我们回到流金岁月的年代。
走进嘉积镇的石角边沟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被茂密的槟榔树遮掩的民居。其中有一栋老宅正门悬挂着红底耀金的“资政第”牌匾,它就是19世纪被誉为新加坡1名商之一的琼籍红顶商人、著名侨领王绍经的故居。
王绍经故居建于0世纪初,总占地面积5亩,由三间青砖大瓦房和两行横廊及四面围墙环抱而成。围墙上筑有枪眼,大门前设有牌楼,楼门上挂有清朝御赐牌匾“资政第”。王宅的整体布局应该归结为海南民居中的“同字吊球”类的建筑风格,由三间青砖大瓦房和两行横廊及四面围墙环抱而成。三进主屋为三开间,居中的一间是堂厅,为主人一家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
历经百年的风雨吹刷,如今的王家大院已显龙钟之态,但它那牢固的墙体上依然崭新如初的青砖,似乎在显示着这个家族那份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我推开了老宅的门,似乎开启了那段久远的历史,如同一部老旧的收音机,将王绍经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0世纪0年代,在南洋华侨中流传着“福建有个陈嘉庚,海南有个王绍经”的说法。据记载,王绍经是海南省琼海温泉镇石角边沟村人,少年时家境贫寒,在4岁那年,他辞别了妻儿老小,怀揣四块光洋,只身闯荡南洋,历经数十年风雨洗礼,他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勤奋,成为当时新加坡1位名商之一。
清末年间,王绍经出资在家乡琼东(今属琼海)县城创办侨批业,专门为华侨赡家侨汇办理汇兑服务,被清政府封为"资政大夫",并赐予"资政第"牌匾。"资政大夫"为清朝封赠的官职之一,为正二品,用于代表社会地位高低,并非实职。
另外一个同王绍经故居一样让人津津乐道的逢龙村“资政大夫”卢氏故居显得十分特立独行。
卢宅在当地有一个独特的称号叫“虎头室”,这缘于其特殊的布局结构。整座宅子由东北向西南,由矮到高,依次是老屋、正室、大厅、前厅。前厅面向西南方的广阔田洋敞开大门,两侧分别依附着小房。整个结构隐合一只蹲伏在地上,如同蓄势待发的猛虎。
奇怪的是,按照海南的传统来说,民居应是后高前低,前厅不能遮正室,而卢宅恰恰相反,正室比前厅矮。正室被前厅和两旁侧房遮掩得严严实实。为何会建成这种不同于传统的样式?
有人认为卢氏兄弟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深,不拘泥于传统,喜欢标新立异,故在家乡建造大宅时采取了“虎虎声威”的形状,布局前高后低;另外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卢家主人经风水先生指点特意续建成这种布局的,整座宅子像一只蹲伏的老虎,面向着远方的一处山岭,取“龙盘虎踞”之意,象征着卢家的富贵地位。
据现今看护宅子的卢家子孙卢家亿介绍,老宅里最矮的老屋系由卢鸿谟之父修富和伯父修贵两人合资兴建。那时卢家尚未发家,所以这第一座建起的房屋比较低矮。在南洋经商多年后,卢家逐渐富裕,遂寄钱回来逐步修起了后面三进房屋。由低到高,代表着卢家的发家史。卢鸿谟的伯父卢修贵,在缅甸华侨社会中威望极高,他生前仁风义举远播乡邦,曾荣获清政府诰封的“资政大夫”之衔。
琼海侨乡的百年老屋,凝结着历史的烟云,记载着岁月的沧桑,它所展现出来的古韵之美,不仅在于建筑工艺的精雕细刻,更多的是承载着可供品读的文化内涵和镶嵌在建筑构件中的乡土情怀和浓厚的文化底韵。
图读华侨故居仙寨莲塘村王业珍故居仙寨莲塘村王业珍故居仍有人在生活守护着老宅
黄实甫故居黄实甫故居的门框和窗棂的格木上的木雕“福”“喜喜”字
黄氏宗族的退休教师讲诉历史黄氏宗族的退休教师黄明琴老人给我们详细讲诉了黄实甫故居的历史
王绍经故居
石角边沟村王绍经故居正门悬挂着红底耀金的“资政第”牌匾
王绍经故居庭院深深
卢氏故居逢龙村“资政大夫”卢氏故居前厅大门、窗户和椅子皆雕刻有精美的刻鱼鸟花卉图案
观察第大门观察第大门内百鸟朝凤屏风,表意是幸福、吉祥。
逢龙村“资政大夫”卢氏故居外屋走读琼海团队图片来源(羚羊、阿海南以及missyou)
关于琼海更多精彩文章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比较好治白癜风的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onghaishizx.com/qhny/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