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诗刊海南琼海作家朱德松婚
婚俗谈趣
朱德松
海南岛的地理区域虽然不大,但各地区的乡土习俗却有极大的不同。具有“古来百越之地,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语”的特点。石壁地处万泉河的中、上游半山区地带,历史上曾经是定安县治境下离县治中心较为边远的一处乡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行政划治中,石壁的位置为东接琼东、西连琼中,南与乐会隔河为邻。处于所谓的“定安赶不透,乐会管不到”的行政边缘区域,是实实在在的定安县的南大门。山环水抱,物产富饶。村居散布,百姓杂处。连四县而扼咽喉,枕溪流而设市井。因其地理区域之特殊性以及居民成因之复杂性,故而乡土习俗与众不同,别具一格。无论是建房造屋,养男育女,逢年过节,终老送葬,还是婚嫁迎娶,游军出坡,做诸村,做平安,补土龙等等,都极具地方特色。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具乡土生活的色彩。两者交汇融合,渗透折射,相互映衬,幻化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本文仅试以婚嫁迎娶方面为视点,介绍石壁及其周边附近地区的传统习俗,从某个侧面,加深我们对本地区的了解。一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大概可以算作是人类社会的共性行为。有一首传唱在石壁地区,历史悠久,妇嬬皆知的歌谣,概略而又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女嫁男娶方面的情况,歌谣唱道:“妚尾妹,
尾长长。十七八,送槟榔。坐红轿,打大锣。坐圈椅,作新娘。出客厅,拜公婆。鞠躬先,走后堂。嫁去人室做老婆。”这是一组多么生动的写生素描画呵!通过这首古老的歌谣,不,这首歌谣勾勒出来的写生素描画,一组形象鲜活的图像,在我们的眼前浮现:姑娘已经长大了,“十七八”,豆蔻年华,青春妙龄。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是个“妚尾妹”。同胞的哥哥、姐姐们都已经成家了,只剩下她还未相上夫郎,出嫁成亲。她梳着长辫,身材楚楚,姣容丽质,面貌俊美。人长得既妩媚,又秀气。因为她是家里最小的小妹,不仅父母疼尾仔将其视为掌上明珠分外疼惜,就连婚后的兄哥,大嫂,包括已出门的姐姐,对她都十分喜欢,祖父祖母,叔公婶婆,同样对她十分疼爱,因为她不仅姿容俊俏,而且还十分伶俐乖巧。你说,谁不喜欢又漂亮,又聪明知性的妙龄娇娥?她实在是太幸福了,幸福得带点娇气,“尾长长”,不仅是秀发披肩,身姿娇娜的形象写照,而且也是平日因宠生娇的心理脾性的刻划。
某家相中了这个如花似玉,稍微有点小姐脾气姑娘,于是花了大钱,请了媒人前来上门讲亲,无非就是那些能说会道的三姑六婆辈。终于谈妥了结亲的条件,于是,男方送来定亲的槟榔以及其它的彩礼,还请专业的择日先生选定了嫁娶送迎的黄道吉日。成婚这天,新郎领着一大队迎亲的队伍,抬着红轿,奏着八音,欢天喜地前来迎亲。“送槟榔”原来如此。新娘辞过娘家宗庙,拜别神主,在喜娘伴扶中坐上红轿。媒人一边向围观的人群散撒提蓝里的点心糖果,一边吆喝着轿夫们快快起轿。于是,八音队里掌大锣的那位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头,“咣咣咣”一阵锣响,为迎亲队伍呜锣开道。八音一齐起奏,迎亲队伍回走,一路上热热闹闹,把新娘抬进郎家。这就是“坐红轿,打大锣”了。
新娘被迎进夫家,在特地为她准备的暂处先行歇息。她坐在圈椅上,等大堂里把一切行礼祭祖的准备工作都完全做妥当之后,才被伴娘搀扶着走进大堂去拜堂成亲。“坐圈椅,作新娘。出客厅,拜公婆。”首先是在婚礼执事司仪的指挥下,面对祭祀祖先的供案,与新郎一起在供案前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对父母行三鞠躬礼。最后,才是夫妻对拜,喝交杯的酒或茶。礼毕,新娘被伴娘轻扶着,跟在新郎的后边,经后堂走进新婚的洞房。“鞠躬先,走后堂”。从此刻起,她便成了这个家庭的正式成员,“嫁去人室做老婆”。完成了从黄花闺女变成有夫之妇的转化。歌谣采用类似于国画中朴素平直的素描手法,简洁、朴实的语言,以及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概略而又形象地为我们介绍了从讲亲、定亲、成亲这三阶段的大致过程。事实上,在整个婚俗的表现过程中,实际情况比歌谣所描绘的要细致而繁锁得多。二
旧时石壁及其周边附近地区、在处理和对待儿女婚姻一事的问题上,并不一定要等到“十七八”,才“送槟榔”。更多的家庭,往往采用“定命”的方式,早早就为儿女定了亲家。“定命”,俗称“红纸压命“或”红纸合命”,这既为一种婚姻制度,同时也属一种婚姻习俗,定的是“娃娃亲”。
所谓娃娃亲,指的是男孩或者女孩在出生后不久,或尚未成年而还处于幼稚童蒙的年龄阶段,双方的父母就已经托媒说合,由先生开命择日,送槟榔,吃闺粿,为他们定下了终身。这种由父母做主,媒妁撮合,在童年便定了婚姻契约的结亲,叫做娃娃亲。
意欲结亲的两家,相互之间在结亲前必须要有个大致的了解,不然不敢贸然应允这门婚事,订亲前会把许多的因素考虑进去。有趣的是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成为这场儿女婚姻游戏中的主角,成为儿女婚姻的比照点。于是便出现了“嫁子看父兄,娶亲看母娘”的审视观。男方家的父兄伶精,有头有脸,孩子日后长大,不会差到哪里去;女方家的母娘有容,脚勤手捷,女儿日后成人,自然走样不会远。退一步讲,即使日后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那也只能怪家门风水与命头不好,责任不能由他们来负。相互比照中有一通“猪父狗母,鸡头鸭姆”的妙论,听了令人哭笑不得。
女方比拟男方,用“猪父鸡头”的标杆做衡量:猪父(公猪)高大,猪仔靓样。鸡头热旺,鸡蛋有种:男方比拟女方用“狗母鸭姆”的标准做判断:狗母稳善,狗仔会守宅看家;鸭姆恋窝,孵出鸭仔才齐头。这番比拟,虽然说出了道理,但比方打得实在有点不伦不类。中国人就是这样,爱把人与动物混为一谈。什么龙呀虎呀,黑猫白猫的。忘记了它们是禽兽而我们是人。人与牲禽六畜是不能用相同标准来衡量的,相互之间更不能类比。但他们就是爱这样去比,你能有什么办法?!不过话又说回来,中国的老百姓,知道自己人微位卑,故向来做人都比较低调。即使与动物相提并论,自己也并不觉得丢人,照样能够心安理得。从门第高低,姓族大小,人丁稠薄,疾病遗传,田园家产等,一路比下来,能比的,都比过了。觉得差不多了,现在只剩下了最后一关,——至为紧要的一关,这就是年生关。
结亲双方的年龄允许有一定差异,但是绝不能相冲相害,这既为前提也为紧要。八字可以不真,年生不能有假。因为年生做假,对两家都没有好处。
“差六不结亲,鸡狗断头婚,牛羊不般配,虎蛇会相侵”,等等,颇为顾忌。冲必死别,害定生离。老祖宗传下,算命的也这样说。没有人去推究它的真与假。再糊涂,也不会把生死当儿戏。你男的可以不要命,女的还不愿守寡哩!在这方面,任何一方都没法潇洒起来。当然,并不是每对亲家对这些玄而又玄的命理有真正的理解和认识,要带着问题去找“专家”。专家便是那些专门卜卦、算命,看日脚的人。旧时,擅长为人相宅开日择作的方术之士,不仅要懂得风水,而且对命理学,也要有一番造诣,才能够混到饭吃。算命的可以不懂风水,做风水的则一定要懂得算命。算命是做先生的基础课。不懂五行生克旺相休囚死?开得出什么好日子来?
在定亲前,常有些女方的父母,经过算命先生的嘴,知道了自家女儿的“命头”过硬,恐怕日后不好找婆家。于是听从算命先生的建议,将女儿出生的时间,除年生外,其它的或月,或日,或时,做了改动。换成一个认为是过得去的八字。当媒人上门讲亲时,将经过改动的“八字”报过去。今时盛行的所谓“择日剖产”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只不过是早已有过的“改八字”的变相翻版。有些不害臊的所谓命理学者,在那里摇唇鼓舌著书立说。拾起几片旧铜锡渣当做发明创造,大言不惭而得意洋洋。洋洋洒洒数万言下来说得天花乱坠。看一看早就有过的“改八字”,那份趾高气扬的得意劲是不是立时就得换成傻了眼。由于有“改八字”这种情况存在,所以在我们本地,流行有男命不假,女命不真的俗话。从这一点看,做假的行为,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我们的祖宗的祖宗,早已经为我们开了先河。三
旧时的定亲婚姻,媒人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无媒不起娶”。直到今天,这句俗话还被用来作为表达事物之间前因后果关系的借代语。是“事出有因”一词的形象性语言。无媒起娶,在过去,被认为是一桩违制婚姻,至少也是一桩不体面的婚姻。男女双方都会被人们所歧视,为当时的世俗所难容。无媒起娶,在我们本地,虽然原来的意思已被抽换,成为与成语“无中生有”意思等同的一句俗语,但我们还是发现了媒人在旧时婚姻行为中的作用和地位。跟现在婚姻中的媒人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旧时,善于作婚姻中介的媒人是完全用不着兼职的。凭着她舌绽莲花口若悬河的口才,诱官上马诱娘入轿的本事,完全可以维持生计。媒人的本事主要在嘴上,口功一定要好上加好。连哄带捧指天说地把死蛇说生把生蛇说死;诱鸟下地赶鸭上架钓鱼上岸撵猪下水,媒人的嘴应该有这般厉害。所以,直到如今,当人们或夸赞或贬低那些口齿伶俐能说会道的人时,不时会冒出一句:“那枚嘴都骄(指赛过)过媒人婆。”即使是出于真心的夸赞,被赞者也会觉得有点不自然,感觉到话里多少带有几分挪喻讽刺的咸味。
有心结成亲家的两家人,在媒人的一番撮合下终于达成了“共识”。于是事情便从比亲讲亲发展到了订亲、定亲的第二阶段。首先是订亲,订亲以女方父母将自己女儿出生的年月日时写在红纸上,交由媒人转交给男方为标志,俗话称为“出命”。
男方接到女方交来的这张出命红纸后,将其放到自家的米缸里,或压到祖先的香炉脚底,经十二天时间。如果家中没有鸡飞狗跳,口舌纷扰,伤脚破手,蛇鸟入家等不祥之兆时,才认为这个女孩,不会给这个家庭,带来灾难或不幸。这才可以与自己的男孩合命。出命十二天里的顾忌很多,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总之,大到水火灾劫,小到碗破盆摔,都在忌讳之列。一旦犯忌,便认为命头不合,宣布放弃订亲。
十二日里平静无事,甚至有几点值得欢喜的事情在其间出现,那就认为这对人可以合命了。合命是请专事算命兼择日的先生,将这对人的生辰八字,开列在一张红纸上。照例要写上“合配双齐”四字。末了,不忘附上一句诸如“百年好合”,“鸾俦凤舞”之类的祝福语。合命书一式两份,分由男女双方家庭执掌。
“看日”先生同时还要根据主家的要求,为他们择定正式定亲的日子。到了这一天,男方差人挑着彩礼,持着礼单和合命书,由媒人带路,到女方家里去定亲。
定亲的彩礼既有钱财也有物品,具体多少并不定数,完全由双方事前商定。但有两件东西是少不得的:一件是槟榔,寓含有花开籽结,硕果累累,子孙繁昌之意。槟榔在海南话中有依附男郎的含义;一件是闺粿——一种用糯米磨粉后,经过调制并蒸熟,再捏作而成的又圆又大的粿,里面包裹有又香又甜的馅。细腻、嫩白、滑而又薄的粿皮,把内馅包裹得严严实实。预示闺中淑女,应不漏不泄,深藏不露,冰清玉洁,内蜜外圆。具有规戒,约束,期翼之成分。
红纸合命,送槟榔,食闺粿。算是完成了一桩婚姻定单。从此以后,一对素不相识,原本互不相干的善男信女,他们此生的命运,便被这张红纸联在了一起。
红纸合命是一张看不见的网,网里的男女再怎样挣扎,也挣脱不掉命运的束缚。红纸合命是一股看不见的绳,被捆绑在一起的男女,无论生老病死,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注定要一起下地狱或一块升天堂。至于这对命里注定未来要在一起,同衾共枕,生儿育女的伴侣,对方究竟长的什么模样?互相之间均一无所知。这个谜,要一直等到洞房花烛之夜,才被解开。当然,也有个别人不在此例。有些聪明而又大胆的男女,在婚前就通过各种渠道,刺探和搜集对方的“情报”。暗自分析,看看自己“值班室”的那位,是否可令自己恰心中意。
红纸合命的婚姻陋习,曾衍生出一种奇特的“替面”现象和“饲鸡对”现象。前者是指结亲或成亲之后,其中一方因死亡而活者另婚,续婚者便为“替面”。后者是指女方在未成年时,父母双亡而亲人又无能力照顾抚养,因此被接到定亲的男方家庭去抚养,待年龄稍大再行圆房。“鸡对”是方言土语,指的便是童养媳。
红纸合命是一种父母包办的封建婚姻,既为制度也属习俗,俗称“盲婚”。在解放后已被明令废除。四
旧时婚俗中有二项习俗,由于时代之流变,到现在是比较少见或已不复存在了的。一项是哭嫁;另一项是洞房拆猜。
哭嫁,顾名思义就知道是出嫁时的哭。姑娘出嫁时要哭,什么时候哭?上轿前哭。怎样哭?不是做做样子的假哭,而是有声有调的号哭。哭得悲悲切切,哭得天暗地昏,好一顿痛哭流涕。为什么要哭?挂父母、挂兄弟,跨出外家门,便成人室妻;老辈人说:姑娘出嫁要哭,把肚里的苦水全都倒出来,倒完倒尽。到夫家后才能有好日子过。话是这么说,可信度有多少?只有天知道!
哭嫁现象现在还多多少少存在,只是限于做做样子,眼眶红红就算完事。没有见到号嚎痛哭的。过去出嫁不哭被人讥议,现在出嫁号哭被人取笑。时代不同,观念改变,行为方式也跟随着改变。
另一项是早已不复,今天再也无法见到了的。这一项就是洞房拆猜。洞房拆猜其实就是在新婚之夜,一对新人在洞房里,通过拆谜语,猜答案来考对方的思维能力,也就是一种智力考试。因为现在的人们,已经生活在自由婚恋的时代,从相互认识到结为夫妻,已经有过一段经历和好些过程。这个才智间的考试,不知已经有过多少回了,用不着把考场搬进洞房。
洞房考才的习俗,产生自红纸合命的封建礼教统治下的盲婚时代,是那个特定时代的特产。延续了不知多少代,多少年。在自由婚恋的时代潮流席卷而来的时候,崩溃了,遭遇到灭顶之灾,永远也打捞不起来了。它已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今天的人们,对于它已经完全陌生。再过若干年之后,人们或许连听都可能未曾听说过。看来,我们的祖先虽然专制但似乎并不是不聪明,不但发明了红纸合命这一招,而且还记得要补上洞房考才这堂课,真绝!只可惜,这堂课补得是不是有点迟?有点米已成饭,熟与不熟都得吃的蛮横味道?
为了忘却的记忆,故不惜篇幅,讲一则洞房拆猜的故事,聊当茶余饭后的笑谈。话说有一对新人,在新婚之夜,闹洞房的人们已完全散尽。于是新郎掩上房门,准备做下一步的功课。当然,他不会忘记扦上门闩。
夜阑更静,四野无声。洞房里烛影摇曳,伴着点燃着的长明灯的光影,洞房里的气氛显得温馨而柔和。
新娘似乎已经独自睡了。因为,除了新郎自己的呼吸声外,还有的就是那蜡烛燃烧时发出的极为微弱的声音,此外再也没有任何的响动。一只狗或者是猫在墙外觅食,轻微的瓦碌被踩动的声音从墙外传来。但仅仅响了几下,就再也听不到了。
新郎正准备从隔开的脊壁门走进新娘睡处的上房。正在这时,他听见脊壁那边新娘子的话声:“你先别过来,我要先考一考你”。
“好呀”。新郞这头回答。“你想考什么?”
“我先考你猜谜。”新娘说,“等都考完了,你才准过。”
“那行,你考吧”。
“好,听着。”于是新娘念出谜语:“一支竹,破支蔑,千牛万马踏不拆。”
沉吟片刻,新郞回答:“谜底是路”。并且补充说,“大路好比一支竹削的蔑条,千人百众在路上行走,路也不会被踩断。”
“算你猜对,”新娘子说。“我再出一猜看你能否猜中。‘红咀鸟,在水圮,水一干,它即死’。”
“这个……让我想想。”新郎轻声的反复念叨着:“红咀鸟,在水圮”……片刻之后,新郎朗声说出答案,“油灯,油足灯明,油尽灯灭。”
“知道就好。要想灯不灭,就得勤添油。”新娘的话,意味深长。
“还有猜否?”新郎问。
“我这回不出猜,”新娘声调平缓。“问你问题,看你能否答出来。”
“你说吧。”
“我问你,乜火无烟?乜河无鱼?乜山无石?乜树无枝?”
“萤火无烟,银河无鱼,土山无石,枯树无枝。”新郎回答得很流利。
“乜人无妇?乜人无夫?乜牛无子?乜马无驹?”新娘继续问。
“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土牛无子,木马无驹。”新郎一口气把答案说完,流利得就如在背书。停了停,新郎自言自语:“看来你曾经念过书,不然怎识得‘孩儿论’”。“孩儿论”是一篇儿童启蒙读文。旧时,与“三字经”一样享有盛名,不过比“三字经”要深奥辩智得多。新娘能搬借“孩儿论”出来做考题,肯定曾经读过书。
沉寂,一时无语。还是新郎打破了沉寂:“我也有谜让你猜。看你猜中与否?”“你讲咯,”新娘在那头回答,语调柔和。
“我的谜语是,”新郎念得很慢:“上放下,下欢喜,上头顿顿下痛死,猜一种举动。”脊壁那头不见回话。良久,新郎正想做点启发。突然,新娘说话了。语调中分明听得出有几分欣喜:“是钓鱼。谜底是钓鱼,对不对?”
“对。”新郎故意拖长声腔。“我再出一谜,考考你如何?”新郎在征求新娘意见。“不能太怪,太怪我猜不出。”新娘的话明显示弱。
“猜不出,我就去那边告诉你。”新郎话里有话,颇有几分得意。“你说吧,我听着。”
“一到就抑,一抑就入,拎起淋湿淋湿。”新郎念出谜语。然后补充说:“也是猜一种举动。”
很久,听得见女的不断重复着这个谜语,但她始终答不出谜底。新郎于是说:还是我过去告诉你吧!说着话,人已经从脊壁门边踱了过来,站在躺着新娘的床边。新娘仰面平躺着,一只手很自然的压着小腹,另一只手则扭转过来,手背压着额头。她并没有动,只是用眼尾扫了一眼站在床边的新郎。然后她说道:“我还有一谜让你猜,猜不着,咱俩扯平。”
“好呀。“新郎答应着,随即坐在了床上。大胆地用手抚弄着新娘的头发,又轻轻地在她的额头上和脸上来回的抚拂着。新娘既不反抗也不迎合。于是他试图把新娘枕在枕上的头搬到自己的腿膝上,但是没有成功。
“锯柴吱,锯柴枝,谁猜着,作老爹”。新娘念出谜语。
新郎故意想了想,然后回答说:“这是拉二胡”。说完用手指在新娘的腰眼上轻抠了一下。
“你真聪明”新娘的身子扭了一下,笑出了声。
“我现在就来做你老爹。新郎说着,趁势依偎着躺在了新娘的身边。
新娘这时轻声问:“你刚才的那个猜,谜底是什么?”
“挑水呀。挑着桶到了河边,用手抓住桶沿一按,水一下子就灌满了桶。挑起时,水桶不是还湿淋淋的吗?”新郎轻轻摇了摇新娘的头,同时轻轻的捏了一下她的小嘴。
新娘用手轻拍了一下新郎在嘴边的手。“怪不得我猜不着,我家乡是用井水。”……“哎,你出谜猜为何又是钓鱼呀,挑水呀的。你是捉鱼挑担的么?”新娘侧过身来躺着,眼看着新郎。
“我不是捉鱼的,要捉,也只会捉三妇鱼。”(比目鱼)
当两口子在洞房里你问我答的时候,房外的贴墙处,传来几阵轻轻的窃笑声。原来,这里的风俗盛行一种叫做“窥壁孔”的习俗。就是每当有新人结婚的花烛之夜,总会有一帮哥们爱跑去偷窥。把新娘新郎在洞房里的一举一动窥视得一清一楚,并且添油加醋做为笑谈爆料。甚至爬上屋顶,揭开瓦片偷窥的都有。在新婚的日子里被人偷窥,是常有的事。只当做恶作剧一笑置之,不会受太多的责难。
因为猜谜的缘故,邻里送给这个才女一个雅号:“老爹姩”。这个雅号叫了一辈子,至于她的真名叫啥?竟然没有多少人知道。
五
石壁及其周边附近地区流行的婚喜习俗中,有一种称为“喊女婿”的习俗,是其他地方比较少见的。有些地方的人们,虽然知道有过这种习俗,但并不知道它的具体内容。
喊女婿的习俗在石壁周边附近地区,不仅被完整保持着,而且依然十分盛行。
女儿出嫁时,父母除了备有一份给女儿陪嫁的妆礼外,还格外准备了一份给女婿的礼物。有这种情况发生时,称为“喊女婿”。
喊女婿一般安排在婚礼举行的前一夜。届时,新郎官要带上一二名傧相,到外家——女方家里去“出面采花”,表示接受这份见面礼。时间不长,盏茶功夫,顶多几十分钟即可。出面采花时新娘迥避相见,由女方家庭父兄及其他亲友接待。
特备的这分喊女婿礼物,由三大件组成:一为用鸡和猪臀肉,猪内脏弄熟后制作,装扮成形象分别为龙、凤、鹿、龟、兔五种动物的五供;一为姜太公钓鱼扮状的米面制品和十大碗翻顶的糯米八宝饭;再就是一套包括盘、碗、匙、筷、勺的食具。礼品虽不丰厚,寓意颇为深刻。内中含义,耐人寻味。
女婿出面采花时,这份礼品要按规定让女婿过眼。次日,派专人随嫁妆一起送到新郎家。依摆式再次摆出来让来宾观览。注意位置不能错乱。
“喊女婿”是一种殊荣,是女方家庭对这门亲事以及女婿半子地位的肯定。享受这份待遇的女婿,在日后的日子里,逢上外家父母归世,女婿一定要上门奔丧,出殡送行。
石壁及其周边附近地区的婚姻习俗,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还有好些细节未予提及。诸如女上门;新娘开面;上门讲亲;女婿上门;迎亲相遇换手帕;送日礼聘;安床设帐;洞房布灯挂秤架;喜童坐床;新娘回路;煮看娘粺等等,不一而足。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年代流变,观念革新。许多与时代相悖的东西早已不复,即使保留下来的,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渐变。婚姻,虽然依旧是男人与女人结成对儿在一起生活的老课题,但专制社会的封建婚姻与自主自愿的文明婚姻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我们生活的当代,自由之恋代替了媒妁之言,自主自愿取代了父母之命。现代化的先进交通工具,不仅将人抬的红轿淘汰,也将以步代轿的迎亲模式同样抛弃。录象机将八音迎奏挤到了天边云外;欢歌代替了痛哭。婚姻的喜庆性质,不再被粉饰、篡改和假冒,因为它注入的不仅仅只有甜蜜的情爱,同时也注入了平等和尊严。每个新娘都有十二分的理由不是哭着出嫁而是笑着成婚,每对新人都有充分的理由去笑对人生,笑对爱情。新时代打碎了几千年来封建制度所铸造的礼教枷锁。在花季的春天,一对对新人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展开相爱的翅膀,在蓝天白云间比翼飞翔。
第三届《海南最美意境》既中国最美乡村“自贸港杯”征文活动开启
为树造“自贸港”新生活理念,弘扬海南自然生态文化与旅游文化,积极促进传统文化和诗歌繁荣发展,由《海南詩刊》独家发起,举办“自贸港”《海南最美意境》既中国最美乡村诗歌大赛征文活动。
征文宗旨:
“自贸港”《海南最美意境》既中国最美乡村诗歌大赛,以美学眼光审视海南名胜古迹,以真情实感抒情中国绿色山庄,挖掘海南生态旅游文化、民族文化内涵,促进诗歌创作繁荣,构筑旅游岛海南意境既中国最美乡村新理念。立足海南,面向全国征集最美乡村征文。
征稿对象:
一体现海南最美意境
二体现中国最美乡村意境
三不受职业、区域的限制,诗人、作家及文学艺术爱好者,均可参赛。游客的实景诗较佳。
征稿主题:
(1)主题鲜明,立意新颖,讴歌自貿港秀色可餐的景点;
(2)描摹中国最美乡村
(3)探寻传统踪迹与绿色山庄景点相互联系,拓宽视野,抒写崭新生活,和谐雄风。
征稿内容:
诗词限1-4首,新诗1首30行内。游记字。原创首发,最好是边游边吟的诗,散文游记。欢迎组稿参赛。稿件要求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敢于创新、文责自负。一经投稿并入选后,即视为授权(附一百字左右作者简介,一张生活照)。
征稿时间:
即日起至年1月1日截稿,以发送邮件日期为准。稿件是否采用均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评审办法:
(1)征稿结束,由“自贸港”杯《海南最美意境》首届诗歌大赛主办方组织专家学者、著名作家、编辑成立权威、严谨评审委员会,采取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行评审,作品入围即为初评,再进行复评和终评程序。
(2)入选作品《海南詩刊》发表后,留览量必须以上,打赏必须30元以上,否则视为弃权参加笔会资格。
(3)警示,(一)经电脑核查留览量有造假的,移交有关部门处理,结果与本次大赛无关。(二)本次征文活动,文责自负,只收[原创首发],严禁抄袭。
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以上奖项均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凡是获奖作者均给予书面通知,邀请到海南参加为期5天的颁奖、采风和创作研讨会,(颁奖、旅游采风、创作研讨会时间定于年3月,具体细则另行通知)。获奖作品将在《海南詩刊》平台上公布。
有意向来海南旅游的诗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积极写诗,踊跃投稿参加征文,一年只一度,希望各位珍惜机会。《海南詩刊》欢迎你到海南来。
指定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qionghaishizx.com/qhny/11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