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论坛ldquo快车rdquo
依托自身生态环境优势,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品牌效应,琼海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搭乘论坛‘快车’,奏响多重乐章。”琼海市有关负责人日前接受本报特派海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琼海正全面发力,加快建设“产业强、城乡美、百姓富、社会和”的海南东部中心城市,坚决扛起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的琼海担当。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位于琼海潭门中心渔港,该馆融合现代美学风格与中国文化元素,取义“丝路逐浪,南海之舟”。
焦点|琼海加快建设海南东部中心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完善在博鳌亚洲论坛举办地琼海,论坛带来的影响深入到琼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
博鳌南强花海。
随着博鳌国宾馆、东屿岛大酒店、博鳌亚洲论坛新闻中心、博鳌机场、博鳌通道、博鳌高铁站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完成和提质改造,今天的博鳌已拥有逾万平方米的会议场地,以及10余家星级酒店,客房总数逾间,论坛“一地办会”更有保障。
近年来,海南不断加大投入,着力打造体现海南特色、中国气派、国际水准的国际会议举办地,推动博鳌乃至整个海南的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完善。美丽乡村、农业公园等项目也相继建成,不仅有效提升了博鳌地区接待能力,也极大增强了当地综合服务保障功能。
会议会展业日趋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依托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会议会展产业基础优势,琼海近年来充分利用和放大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效应,积极培育完善会议会展业全产业链,推动会议会展业朝着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快速发展。
“当前,琼海会议会展业主要呈现出三大新亮点。”琼海市有关负责人介绍,一是会议会展类型与数量增多,仅今年上半年,全市会议数量达场,同比增长46%,会议会展类型涵盖互联网、医疗健康、文化、食品、汽车、电器、金融、教育等重点行业,参会人数近5万人次。二是会议会展质量逐步提升,国际化、全国性的知名会议会展明显增多,目前已签约定期定址在博鳌召开的会议达29个,今年上半年已成功举办了博鳌国际时装周、新年音乐会、健康峰会等会议会展和节庆活动。三是会议会展业带动效应明显,拉动交通、旅游、餐饮、酒店、广告传媒等行业快速发展,上半年会议会展业收入达多万元,全市共接待游客.74万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9亿元,同比增长10%;博鳌地区的主要酒店入住率逾七成。同时,会议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也推动琼海“五网”等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大大提升了城市承载力和服务水平。
不断扩大的琼海“朋友圈”利用博鳌亚洲论坛这个国际化的平台,琼海坚持将自身置于全球大背景下,精选路径、角度和切入点,不断扩大“朋友圈”,苦干实干谋发展。
近年来,通过论坛平台,琼海积极在海内外寻找合作商机,达成了一系列项目合作意向,推动了一大批项目落户。被誉为“博鳌亚洲论坛第二乐章”的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获批,目前已经成为海南医疗旅游领域一张最亮丽的名片。通过对参会企业的“点对点”招商,腾讯研发培训基地、阿里巴巴海南“云应用”、东软互联网“云医院”等项目也纷纷落户琼海、扎根海南。
奏响新时代琼海改革发展的多重乐章“我们要奏响新时代琼海改革发展的多重乐章。”琼海市有关负责人表示,以服务论坛举办为抓手,琼海近年来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城乡环境卫生得到集中治理,悬挂横幅、户外广告、小广告完成了统一清理。重点地区、重点部位路灯的照明率实现了百分之百。同时,琼海市牢牢把握论坛年会的重大招商推介机遇,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精心编制了《乐城投资指南》《琼海投资指南》《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先行区投资指南》。重点策划了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先行区项目、工业项目、旅游项目、商贸项目、会展项目等13个招商项目,并精心筛选了5家重点目标企业进行靶向对接,已初步达成了考察意向。
论坛的召开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博鳌田园小镇建设的顺利推进、“百镇千村”建设的全面铺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近年来,琼海市的变化很大。中国南海博物馆、美丽乡村之旅和潭门镇休闲渔业等都是发展亮点,旅游业的振兴也给当地的发展提供动力。
着力建设“产业强”的繁荣琼海、“城乡美”的宜居琼海、“百姓富”的幸福琼海、“社会和”的文明琼海,打造法治廉洁高效政府,琼海担当,必将助力加快建成美好新海南!
成绩|环岛高铁:海南国际化新名片海南环岛高铁东环线跨过南渡江畔朱良村田野。
和谐号。
“环岛高铁是旅游之外,海南的一张新的国际化名片。”日前,在接受本报特派海南记者采访时,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省港澳事务办)党组书记、主任王胜高兴地说,“环岛高铁已是海南开展公共外交一个不可多得的媒介和载体。”
王胜在海南从事外事侨务工作长达24年,亲历并见证了海南高铁建设与发展给外事工作带来的可喜变化。
在他看来,乘坐环岛高铁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会议的国内外来宾,不仅能在海南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还可惬意地享受椰风海韵、碧空万里的海岛独特风光,大大提升了来宾们参会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博鳌亚洲论坛也为海南高铁走出去提供了窗口和平台。
事实上,穿梭在椰风海韵与接天碧色之间,环岛高铁不仅串联起了岛屿东线西线、改观“西冷东热”旅游格局,更是提供了面向来琼参与国际性会议、论坛的嘉宾开展公共外交的良好载体。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海南环岛高铁规划建设提速。年12月30日,全长公里的海南环岛高铁西段正式开通运营,与已运营5年之久、公里长的东段终于成功“牵手”,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环岛高铁。环岛高铁覆盖海南沿海全部12个市县。
“环岛高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名片,也是展示中国高铁建设、海南优美生态的窗口。”王胜说,海南地处热带岛屿地区,高温、高湿、高盐使得环岛高铁建设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易腐蚀性也增加了高铁运营、管理和设备维护的难度。环岛高铁的成功建设和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国在热带海岛地区的高铁建设上积累了重要的成功经验,对于热带地区环岛高铁的建设极具影响力和说服力。
龙寿洋花海。
除此之外,海南独特的热带风貌,在搭乘高铁环岛驰骋时尽收眼底。
环岛高铁既是风景中的穿梭机,更是深厚友谊的见证者。作为服务博鳌亚洲论坛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环岛高铁舒适、便捷,在交通运输和旅游观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论坛举办期间,环岛高铁成为各国领导人、国际组织政要以及参会代表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年,文莱苏丹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对乘坐环岛高铁留下的美好体验和沿线秀丽风光赞不绝口。年8月,文莱苏丹在斯里巴加湾会见海南代表团时,再一次称赞中国高铁的便捷、舒适,肯定中国的高铁技术世界一流。
环岛高铁是开展“高铁公共外交”的载体。海南省与文莱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近两年来,海南和文莱的务实交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是我省对外投资最大的民营企业,也是文莱最大的外资企业。随着两地交流越来越便捷,恒逸集团在文莱的产业链将实现与海南融合衔接。此外,加强民心相通,完善“空中丝路”,海南省还计划在年年底前开通海口至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空中直航。
“环岛高铁将为中国高铁‘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起到示范推动作用。”王胜说,未来,借助“高铁公共外交”的主场便利和优势,海南将持续不断加强与东盟和周边国家的务实交流和合作,发挥优势,推动海南与东盟各国“互联互通”,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推动海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加务实高效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支点,把海南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
专访|一世南海人世代南海情潭门老船长记事潭门老船长在草塘村委会合影。
琼海潭门港口,“琼琼海”渔船靠港而泊,旁边是正在抓紧建设中的以老船长为主题的潭门故事展馆。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潭门人,非常敬佩家乡的这些老船长们。”同行的潭门镇政府宣传干事莫泽盈告诉本报特派海南采访组一行,“别看展馆内的陈设简陋,但都是潭门镇老船长们的真传。”
“潭门镇这样的老船长有一百多位。当年,老船长仅凭一本《更路簿》、一艘帆船便闯荡南海,观天象、识洋流、闯深海、捕大鱼,留下了传奇的出海故事。”莫泽盈说,老船长们手中的《更路簿》,是潭门渔民世世代代在南海耕耘的智慧结晶,老船长们敢闯敢试的拼搏劲头、守护家园的顽强意志,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扬光大。
说起老船长,潭门故事多。
潭门老船长苏承芬。
闯海半世纪,一生未迷航。今年83岁的老船长苏承芬,是镇里渔民公认的航海奇人,出海经验最为丰富。他出生于航海世家,祖上世代耕海,年幼时就随父辈们闯荡南海。年仅13岁就跟船去南沙闯海。苏承芬通过《更路簿》熟知海南路线,经过多年实践,学会了从海水、云朵变化中,娴熟地看出大海、天气的现状和潜在变化。作为潭门地区航海技术高超的老船长,苏承芬曾担任年国家南沙探捕队先锋船船长,不靠先进的现代设备,依然率领五艘渔船,顺利航行到了南沙。
莫泽盈说,南海是潭门人的海上丝绸之路。靠着一本《更路簿》,潭门人走遍中国南海。潭门的渔民们爱南海,南海哺育了潭门人的祖祖辈辈。
作为南海航道更路簿项目的传承人,王书保一直深信南海行船、《更路簿》最为可靠。12岁时,他就跟着父亲、老船长王诗桃学习捕鱼技术,16岁随父亲闯深海。风里来浪里去的南海历练,使得王书保迅速成长,28岁就当上了轮机长,开启了属于他自己的闯海生涯。
今年60岁的王书保手中的那本《更路簿》,代代相传,凝结着世代在南海谋生的王家几代人的心血。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帆船与机动船结合使用,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机动船与GPS导航技术逐渐紧密结合的航海新时代,从事航海事业的王书保一家几代人经历了不同的时代,见证了航海和捕捞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为南海的发展建设付出了毕生心血。
世代耕耘祖宗海,代代传承做海人。今年68岁、偶尔出海的老船长卢家炳的家里,至今珍藏着一本流传了六代人的《更路簿》。在当上船长前,《更路簿》的内容便一字不差地记在了卢家炳的脑海里。上世纪80年代初,卢家炳当上了船长。凭借着祖辈的航海经验以及父亲的教诲,卢家炳在海南航行40多年从未迷航,《更路簿》保护了他一生平安。
“接过《更路簿》,便成掌舵人。”今年83岁的老船长陈在清至今记得父亲将《更路簿》交给他时的叮咛和嘱咐。小时候,陈在清揣着仅剩的一块银元到附近的镇上买东西。没想到刚到集市就发现口袋破了一个大洞,那块银元不知所踪。丢了银元的陈在清哭闹着让父亲将银元还给他,否则再也不出海。父亲对他说:“丢了银元还可以再赚回来,茫茫南海是我们的祖宗海。会闯这片祖宗海,还怕赚不到银元?”
潭门老船长张泮标。
祖孙五代,情系南海。84岁的张泮标老船长的记忆里,他家自爷爷那一代起,就驾驶帆船在南海捕鱼了。他的父亲又子承父业,也在这片祖宗海耕海劳作。19岁时,张泮标乘上木帆船,远航南海。65岁时,张泮标从渔船退休,在家安享晚年。如今,他的儿子和已成年的孙子也登上了远航的渔船,随祖辈的航线,远赴南海,为守护祖宗海前赴后继。
“最美渔村”潭门镇:续写潭门故事创造幸福生活《更路簿》记载,在潭门港的港道与南海之间,有一汪大潭横亘。珊瑚围住的环形礁隔开了大潭与南海。珊瑚礁中间有一处断裂,成为入海口,即潭门。
码头上,“琼琼海”渔船靠在岸边。红漆绿漆相间的船体上留下斑斑划痕,几条明显的黄色锈迹是它曾“征战”于大海狂风巨浪间的证明。
潭门镇渔民协会会长丁之乐告诉记者:“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潭门人祖祖辈辈以海上捕鱼为生。潭门镇是靠着渔业发展起来的,自然离不开独特的渔家文化。”
“潭门人出海都是兄弟,遇到困难要相互帮助”。丁之乐说,正是这种精神,孕育出潭门人敢闯、互助、创新、开放的品质。
海上航行,指南法宝必不可少。“潭门渔民千百年以来将南海誉为祖宗海,这份自信来源于他们独有的航海法宝——《更路簿》。”丁之乐说,《更路簿》是潭门渔民自古以来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是一种记录航海知识的手抄本,是一张手绘的航海地图,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在没有精确的航海图标和卫星定位系统的时代,潭门渔民就是靠着这个“航海法宝”,顺利前往南海作业,下南洋进行海上交易。
五年前,潭门镇启动了城镇化进程,将南海渔耕文化融入转产转型中。如今,这里已经建成琼海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南海渔业风情小镇。年11月,潭门镇获评全国最美渔村。
潭门镇如今拥有吨级大船25艘,当地渔民的远洋捕捞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如今,具有南海渔业风情的休闲渔业建设初见成效,中国南海博物馆的开馆也极大地带动了潭门旅游业的发展,潭门大桥通车,使联通潭门、博鳌的滨海大道南北实现全线贯通。交通畅了,人流物流自然旺了。
未来,潭门将继续发挥渔耕文化的优势,积极转型转产,充分用好这片“祖宗海”,在新时代续写精彩潭门故事,用奋斗创造更美好的幸福生活。
(读特特派海南记者吕延涛肖意焦子宇吴德群蔡青方慕冰戴晓蓉/文周红声胡蕾通讯员莫泽盈李幸璜王日明/图)
来源:读特
近期热门资讯
大路镇青天村向优秀学子发放3万元奖学金发扬互助精神营造良好学风
符平市长到大路镇指导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大比武”工作
大路镇召开迎接打赢脱贫攻坚战问题整改大比武部署会
大路镇召开迎接打赢脱贫攻坚战问题整改大比武抽查工作部署会
大路镇召开海南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及海南扶贫APP整改会议
大路镇召开危房改造推进工作会议
大路镇依法拆除违建猪舍平方米
大路镇召开小额信用贷款产业扶持资金分红大会
缅怀红色教育 筑牢思想之基
大路村委会举办年助学金发放仪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qionghaishizx.com/qhfz/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