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琼海人吗
什么叫“人格”?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叫人格。一方土水养一方人,每个人都生活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当中,因此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其重要,也就是说,同一地方的社会文化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 朗朗乾坤,芸芸众生。在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自身的的性格特征。而不同的地域、地缘、地理、自然风貌、气温、气候的特性,形成不同地域人的群体性格,也就是说,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区域的群体,具有共同的人格特性。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换言之,水生智者,山生仁者。一般说来,靠海而生者,既具有开放冒险的精神,又有兼容并畜的包容性;靠山而生者,有豪爽、偏执、勤劳的特征。 有比较才有鉴别,要观察研究一个地方的人格特征,必须在该地土生土长之后在外地生活一段时间,通过观察比较其他地方的人格特征,才能得出客观中肯的结论。
地处海南岛东部、有红色娘子军故乡之称的琼海,既依山又靠海,就整体来说,琼海人兼有山地、海洋及外来文化并存的人格特征。 具有浓烈的“屋”的情结的琼海人 房屋,作为栖身之地,占一个人一辈子财产的绝大部分。对于琼海人来说,屋是家园、家庭的象征,是人生价值的外在表现。 琼海人浓烈的“屋”的情结,一是表现在其日常方言中:在操海南方言的海南人当中,在日常用语,使用“屋”字的频率以琼海人为最。比如,北方方言说“看家”,琼海人则说“看屋”;北方方言说“盖房”,琼海人说“做屋”或“起屋”;北方方言叫“维修房屋”,琼海人说“整屋”;北方方言说“左邻右居”,琼海人说“屋圯屋边”、“上屋下门”;说一个人有房有产,琼海人说“有屋有头”;没有房产,说“无屋无头”;北方方言问人家:“你家在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琼海人则问:“你屋屋在处?你屋还有乜人?”;北方方言:“你整天猫在家里!”,琼海人则说:“你一日到晚蹲在屋!”;北方方言:“我哥哥在家种田”,琼海人说:“我屋哥在屋做农”;北方方言说“我家人”、“你家人”,琼海人则说“我屋人”、“你屋人”……
北方方言说“我的妈妈”、“你的妈妈”;琼海人则叫“你屋妈”、“我屋妈”,对家中其他人同样如此称呼;北方方言“俺家”、“别人家”,琼海人则叫“亻赤屋”、“人屋”。 有趣的是,琼海人口语中,称某单位、某部门也喜欢在其名称之前加上“屋”字,如“财政屋”(即财政局)、“税务屋”(税务局)。称某人的家庭,则在该家庭的家长名字或绰号后面加上“屋”,如“打铁公屋”、“拖尿爹屋”…… 琼海人“屋”的情结的外在表现之二:大凡上年纪的老年人,即使孤身一人,也要固守家园,固守在客厅断气归天的传统观念。他们认为,如果是在外面断气,便成孤魂野鬼,以后得请“三父公”(巫师)来做佛招魂,才能上灵位,才能与列祖列宗平起平坐以接受在世亲人的祭拜。 自古至今,琼海人十分注重传统,重视家庭的完整性。如果一个人有条件“亲家”(结婚)而不“亲家”,有条件嫁人而不嫁人,有条件生男育女而不生男育女,对琼海人来说,是不可理喻的。
具有深厚的乡土情结的琼海人 大千世界里,芸芸众生中,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相对而言,重土安迁的琼海人乡土情结更为浓厚。中国作协会员,琼海藉当代诗人晨声在他的诗《乳源》中,以深沉的笔调,绻缱的情感、优美的诗句,抒发了对生他养他的“阿母”(即母亲)及故乡的怀忆及思念。新加坡企业家、新加坡海南会馆副会长黄培茂,在他的《情系故乡路》散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每当独立寒秋,季节变换,每当遍插茱萸、点香焚纸,每当夜阑灯熄,人去楼空,便会有一团乡愁难解,有一个郁结不散,长长地,久久地,深深地沉淀在我的心头,那,便是伴随了我大半生的、刻骨铭心的思乡情结、游子意念。”。他在的《故乡吟草》中,低回吟念“海是这儿的蓝,云是这儿的淡,花是这儿的绿,水是这儿的清,风是这儿的香,月是这儿的圆……。为什么我对这个地方有这么多的迷恋?为什么我对这儿的大海有这么多的梦幻?”——抒发琼海人怀恋乡土的浓浓情感!
解放前,离乡背井、出洋谋生的琼海人,挣了钱、攒了钱后,便是回乡买地“做屋”。琼海藉的海外华侨热心捐资办学架桥铺路人次之多,款额之大,历史之悠久,在海南有口皆碑。
在海外的琼海藉华侨,萍水相逢时,往往以颇有特色的“琼海溜”腔识别乡友,问候话则是“回屋做清明不?”。他们的观念;一个游子,一年到头,可以不“回屋做年”,但清明务必回去“做”。悠悠岁月,茫茫人海,滚滚红尘,声声“溜”腔,句句“回屋做清明不?”,把他乡与故乡,先人与后人,过去与现在,乡情与亲情连结在一起,包容在一起。
温柔敦厚、海纳百川的琼海人 在中国,不少地方都有排外的人格特征,比如,生活于皇城根下,共和国的心脏,国家机关权力,冠盖如云的XX人从来就有强烈的自我优越感,他们以“爷”尊称,而把XX以外的外地人通通称为“乡巴佬”。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XX”,过去,XX人的排外意识也较强,突出表现为,在街头马路边,如果你用外地语问路,当地人往往不耐烦恼地用本地话回答;在商店里,即使你表现出很谦恭,但只要你用的是外地话,售货员往往显出爱理不理的傲慢样。他们鄙视地把闯荡XX的外地人叫“捞佬”(即“捞世界的人”)。不过,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比前大有改观。
在琼海的传统文化中,一般没有排外意识。正如广东人把广东以外的人都叫“北方人”一样,琼海人把海南岛以外的人都叫“大陆人”。琼海境内,绝大部分是汉人。琼海人知道,他们的祖先都是“大陆人”,只有黎、苗族才是本地人。琼海虽地处边陲,但普通话普及率比广州还要高。各县市、各乡镇,无论你是哪里人,只要你开口讲普通话,只要他(她)会讲普通话,大都使用普通话热情回答。
解放初期,当本地人热情友好地用海南话与外地人交流时,外地人往往尴尬地摆摆手“不懂话!”。于是,“不懂话”便成了外地人的代名词。对于那些离乡背井、飘泊打工者,其他地方,不知何时何地开始,北方方言便有了一个群体名词——“盲流”。正如宋丹丹在小品《超生游击队》中的一句台词“盲流与流氓,有什么两样?”。的确,当人们说起“盲流”这两个字时,目光里流露的是一种鄙视的表情。
在琼海,不知从何时开始,对于所有的大陆民工,无论年龄大小,不管当面背后,男性通通的叫“陆哥”,女性的通通则称“陆妹”。与“盲流”称谓相比,“陆哥”、“陆妹”是多么亲切的称呼。别看一个小小的称呼,这当中体现了琼海人对这些浪迹天涯者的同情,也表现了琼海人善良、宽厚的本质。
在琼海人观念中,英雄不问出处,比如在人称方面,不但对父亲、父辈称“爹”,对腰缠万贯的大款、终日劳作的农民还是站三寸柜台的商人,只要是男性公民,只要有一定岁数,统统称为“爹”,一样的尊敬,一样的看待。如“柴工爹”(即木匠大叔)、“剪毛爹”(理发匠)、“做海爹”(渔民)……
解放以来,悠悠几十载,大凡在琼海工作过的外地人,共同的感受:琼海民风纯朴,琼海人好共事、好相处,因此,无论是曾经在琼海工作后来又调往其他地方还是从琼海退休的外地干部,大都在琼海买房建房、把在琼海欢渡晚年做为最佳选择。
琼海人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人格特征可见一斑。
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琼海人 博鳌仪态万千的出海口,万泉河两岸旖旎婉丽的风光,白石岭磷峋的怪石,官塘珍贵的天然矿泉水,全年温暖温润的气候,丰富的物产资源,哺育了琼海人的钟灵毓秀。
由于供查阅的资料有限,无法一一查证古代琼海名人,这里,根据杨冠雄乡亲在《琼海人的风华》第一卷前言中收录、所介绍以及本人了解补充的琼海近代涌现的名人贤士。
——一个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琼崖革命中做出卓越贡献的群体,其代表人物有:杨善集、王文明、陈永芹、符明经、王绰余、冯国卿、冯世江、林树芹、王业熹、何毅、黄昌炜、严风仪、陈振亚、王天俊、王玉甫、王克礼、莫炳南等。 ——一个远离海南投身于国内革命、为祖国解放做出重大贡献的群体,其代表人物有:周士第、何英、卢胜、何畏、布鲁等。 ——一个为海南的解放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群体。其代表人物有:肖焕辉、林树兰、陈武英、冯增敏、李蕃春、杨甫、覃学孔等。 ——一个由早期著名人士组成的群体。其中具有代表性者:王君汇、黄开吉,开明人士;卢鸿基,雕刻家(兼诗人、画家、教育家、艺术理论家);梁大鹏和王兴瑞,教授;林缵春,农业教育专家;郑长和、陈华,琼剧表演艺术家;冯运佑,著名足球教练;陈钟圣,著名医生;苏文、吴华民,著名中医等。 ——一个由新中国培养成长并由各种不同类型人才组成的群体。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在学成以后或在外地工作或调回故土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 成长为省级政协领导人的李明天、王辉丰; 成长为优秀的党政干部的有左会金、龙文、陈微娥、李遴鄣、李宗炳、陈明深、杨庆禧等; 成长为教育学专家、教授的有陈毅明、庞业明、朱修松、苏英博、王春煜、周延婉、邱德勃、林绍诠、黄文弘、梁明江、陈昭畅、刘晓朝、黄妹、程儒程、林诗仲、王光柏、关秀民等; 成长为法律专家的有吴乾煜、何子景、文生浩等; 成长为外事、侨务工作者的有史元林、黎良端、陈赞日、陈鸣就、王裕超(兼摄影家)王春咏等; 成长为画家的有曾祥熙、杨全发等。 成长为书法家的有吴运环(诗人兼书法家)、吴开雄、陈振玉(检察官兼书法家); 成长为党史工作者有林宏范、陈绵爱; 成长为编辑、作家的有曾庆松、苏海鸥、王锡钧、庞道基、莫泽安、周虹、莫壮衡、蒙乐生、李高兰、陈昭炎、马瑞等; 成长为音乐家的有黄若等。 成长为医学专家的有林诗泉、林典岳、陆清、卢传新、庞学坚、何君举、李道章、符生苗、王国雄、陈绍云、陈锋夏、陈所贤、何海武、莫业和、王小雄、陈昭勇、叶廷蔚、陈所贤、王丁、吴中虎等。 成长为摄影家的有:谢南健、吴坤哲等。 成长为琼剧后起之秀的有:符传杰、陈红月、吉劲旅、刘秀荣、李高雅等 成长为行业专家兼企业管理家或业界强人的有:邢益汉、郭始光、康能才、杨飞、王祖益、李学敏、王锡群、杨全忠、卢修深、刘运安、何美昌、程作超、李向民、郭兴、张跃美、杨居汉、王浩然、严兴川、王棒、孔宪章、韩吉定、庞学雅、周桂永、冯启文、林长武、黄惜、李昭顺、吴志坚、莫航、莫壮才、张云、吴青展、程天富、李昭顺、王冠、王辉宇、蔡德亲、庞启机、王绍武、黄田春、王运汉、王东江、潘抗美、李高明等。 一个在全国各地各个岗位、各种职业上施展才华、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多方面的贡献、其成就令人嘱目的群体。他们当中,有知名的科学家、教授、学者、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高级农林水专家、高级医师、特级与高级教师及教育专家……。仅以科技领域为例,其代表人物有:伍时桂、符明南、杨冠雄、颜大河、庞道德、王春元、蒙钊美、王诗绪、周清、黎家芹、黎国灼、黎国初、黎国磊、何向东、王克钧、冯增俊、黎国器、林培政、王连元、李振琼、陈达敏、陈达娅等。还有港澳基本法专家钟业坤;著名电视剧导演黄加良、著名作曲家黄英森、青年哲学家黎红雷等。 一个离乡背井、远在他乡异邦创基立业而同时又念念不忘桑梓的群体。在这个成就卓著的群体中,有政界名人、著名侨领、业界强人、专家学者,如卢修贵、卢鸿谟、王绍经、王先德、李昭铭、黎德源、何达启、李亚丰、卢家蕃、陈开国、刘尧、陈良俊、何万章、李强、康绵维、康长杰、卢业梁、王人庆、黄培茂、卢业坤、王春海、朱国儒、周南炳、莫海涛、冯标干、冯振轩、李选能、王兆玑、全会贞、何业波、陈国希、陈继栋、陈家和、陈可卿、卢碧霞等。 英雄的南侨机工中的代表人物:王云峰、陈昭藻、吴惠民、王诗伟、龚勋、王亚昌、陈逸、翁家贵、黎家明、王亚文等。
自古至今,琼海赋予了琼海人特征为外表上的温文尔雅,思维上的重于形象思维,举止上的灵活敏捷,因此,孕育了不少才子。比如,清代知县王宗佑,在四川为官之年,除勤政廉政而著称外,对唐诗宋词诸名家著作研究造诣甚深。时编著有《历朝诗抄略》一书,流传于蜀。晚年告老还乡,以其华美的文笔,把境内山川之灵秀,特产之丰富,英杰之荟萃,集锦于他的著作《观澜斋文选》一书。此外还有台湾著名书法家杨庆珍、著名画家陈振标等。
新中国诞生后,琼海的文人墨客辈出无穷。如著名雕塑家兼诗人卢鸿基;记者、编辑兼散文家曾庆松、诗人兼企业家晨声、研究鲁迅文学的专家王祚庆、现执教于北京美术学院的崔开宏教授等。
在海南剧戏界,“琼剧名流多琼海”已达共识。其中,清代名伶彩文、清代被誉为琼州八大名旦之首的杨祚兴、清代著名戏曲剧作家李有金、著名戏曲教育家谭筠;现代著名小生郑长和、陈华、著名正旦王英蓉、李桂琴。琼剧后起之秀有:伍桂梅、邓成居、周玉兰、符传杰、陈红月、吉劲旅、刘秀蓉、李高雅等。令人寻味的是,郑长和、陈华、李桂琴、邓成居、伍桂梅、周玉兰、符传杰、陈红月、李高雅都是琼海塔洋镇人。
近年来,在海南文坛上,琼海本土作家队伍之强大,开展的文学活动之频繁,文学创作之活跃,作品见诸于各报刊之繁,荣获的奖项之多,在海南,可说是首屈一指。这些作家中,有老到于功底,华美于笔端,憨厚于言词的琼海作协王锡钧,有从枪杆、笔杆一起抓到任市政协副的卢家昭;有在文学园地辛勤耕耘几十年的老作家周仕科,有擅长于写游记且文笔十分细腻流畅的原琼海文联冯标冠,有深耕细作、不写则罢一写则文不惊人誓不休的市报总编梁其山,有资深作家其文章集思想性与哲理性于一文、感染力与穿透力于一体的琼海电视台台长冯衍甫,集侨联工作、游记写作、摄影家于一身的王裕超,集音乐家、词作家、作家于一身的琼海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王春光,伴孤灯一盏笔耕不止的后起之秀王路生,在海南诗坛上冉冉升起的新生代诗人黄海星……
在浩翰无垠的历史长河中,琼海的人才可谓群星璀璨,数不胜数。
木岚—原名:李高兰,女,琼海市塔洋人氏,海南省作家协会作家,长期深入研究海南乡土文化,目前,木岚大姐应该是研究海南话语言权威专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qionghaishizx.com/qhfz/10551.html